引言:
截至2025年4月6日,特朗普从2025年1月上台至今已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加征三轮关税,累计一共额外加征关税45%(其中,2月4日起额外加征10%、3月4日起再加征10%、4月3日及5月3日起再加征25%)、当前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汽车总关税高达70%。随着关税政策的持续升级,美国车企或将调整采购策略,逐步将订单转移至墨西哥、东南亚等替代产地,甚至考虑本土供应链重组。这一趋势或将倒逼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通过拓展新兴市场出口或直接投资海外生产基地等方式,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中美汽车贸易摩擦:出口受阻与本土供应链崛起
1.整车出口受阻:高关税削弱价格竞争力
1)关税壁垒提高出口成本
美国对中国整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征收27.5%的高关税(普通汽车25%+额外2.5%),远高于欧盟(10%)和东南亚市场(0-5%)。
应对:转向欧洲、东南亚(泰国、印尼)、拉美(巴西、墨西哥)等市场。例如,长城汽车已在泰国建厂,规避当地关税。
锂、镍、铝等关键材料受制:美国限制锂电材料进口,导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波动(2025Q1均价12万元/吨,同比-30%,供应链不稳定)。铝制部件(轮毂、车身结构件)因关税成本上升10%-15%。
2)IRA政策限制补贴资格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规定,使用中国电池材料或关键矿物的电动车无法享受7500美元税收抵免,进一步削弱中国电动车的成本优势。
影响: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企业若想进入美国市场,需调整供应链,减少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
企业类型
|
2025年海外营收占比预测
|
关键增长区域
|
主要驱动因素
|
动力电池
|
45%-50%
|
欧洲(德国/匈牙利)、北美(墨西哥)
|
规避IRA法案,配套特斯拉/宝马/奔驰
|
智能驾驶芯片
|
30%-35%
|
欧洲(大众/Stellantis)、东南亚
|
替代英伟达/高通,车规芯片国产化
|
传统零部件
|
25%-40%
|
北美(美国/墨西哥)、俄罗斯
|
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如铝轮毂25%)
|
锂电材料
|
20%-25%
|
东南亚(印尼/泰国)、南美
|
镍/锂资源就近加工,降低运输成本
|
2.汽车零部件出口受冲击:供应链外移加速
1)出口型零部件企业:订单下滑,利润承压
轮胎企业(玲珑轮胎、赛轮轮胎):美国是中国轮胎第一大出口市场(占出口量30%+),若关税提高,订单可能转向东南亚(泰国、越南)。
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美国对中国动力电池加征关税(25%→100%),直接影响宁德时代对特斯拉、福特的供应。
传统零部件(万向集团、福耀玻璃):若美国加税,出口业务受损,但福耀玻璃等企业已在美国设厂,影响可控。
2)进口依赖型零部件企业:成本上升,供应链调整
高端芯片(地平线、黑芝麻):若中国对美半导体加税,可能导致车规芯片(如英伟达Orin、高通座舱芯片)涨价,影响智能电动车(如小鹏、蔚来)成本。
关键材料(锂、钴):中国锂资源部分依赖进口(如澳大利亚、智利),若贸易摩擦升级,可能推高电池成本。
3)本土替代加速,长期利好自主供应链
车用芯片(地平线、华为MDC)替代高通、英伟达;线控底盘(伯特利)替代博世、大陆;激光雷达(禾赛、速腾)替代Luminar。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海外出口情况(2025)
|
国家/地区
|
当前关税(2025年)
|
代表企业应对策略
|
出口量变化(vs2023)
|
美国
|
电动车100%、电池25%
|
比亚迪暂停入美,宁德时代与福特在美建厂
|
↓95%
|
欧盟
|
反补贴税10%-30%(2024年起)
|
上汽MG利用英国品牌规避,比亚迪匈牙利工厂投产
|
↑12%(基数大)
|
东南亚
|
泰国0%、印尼5%-10%
|
长城泰国工厂扩产,哪吒汽车印尼建厂
|
↑210%
|
墨西哥
|
美墨加协定(USMCA)0%
|
奇瑞、比亚迪墨西哥工厂2026年投产
|
↑400%
|
澳大利亚
|
5%(中澳自贸协定)
|
上汽MG4通过泰国工厂免税出口
|
↑85%
|
中东
|
5%-15%
|
长安在沙特建组装厂
|
↑60%
|
南美
|
巴西35%、智利0%(中智自贸)
|
奇瑞、长城在智利设KD组装厂
|
↑150%
|
印度
|
电动车70%、零部件15%-30%
|
比亚迪放弃印度建厂计划
|
↓50%
|
非洲
|
10%-20%(部分国家零关税)
|
北汽南非工厂供应周边国家
|
↑40%
|
3.新能源汽车VS燃油车受关税影响
1)关税敏感性
新能源车因电池(占成本40%+)和智能驾驶系统(芯片、传感器)受关税冲击更直接,40%关税可能导致终端售价上涨30%+(如比亚迪Atto 3从3.8万→5.3万美元)。
燃油车因发动机、变速箱等供应链本地化程度高,关税影响较小(若税率升至10%,售价涨幅约5%-8%)。
2)市场替代能力
新能源车:美国车企(如福特)依赖宁德时代LFP电池,若关税升至40%,本土化产能建设需3-5年(短期难替代)。
燃油车:通用汽车可迅速将订单转向墨西哥工厂(现有产能冗余)。
3)企业应对策略
新能源车:技术壁垒+海外建厂
电池本土化:宁德时代与福特合作密歇根工厂(2026年投产),规避关税但技术授权模式利润压缩50%。
换电标准输出:蔚来欧洲换电站适配中国电池包,降低物流成本(每kWh运输成本减少0.2美元)。
燃油车:供应链转移+市场收缩
零部件近岸化:潍柴动力在墨西哥建涡轮增压器厂(2025年产能100万套),替代对美出口。
退出低利润市场:长城汽车逐步削减北美燃油车业务,聚焦东盟(泰国工厂产能提升至20万辆/年)。
二、我国汽车产业出海新路径:市场多元化与核心技术突破
1.整车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与技术突围
1)比亚迪:迂回出海+高端化
市场转移:
东南亚:在泰国投建右舵车工厂(2024年投产),辐射东盟市场(泰国电动车市占率已达50%+);拉美:巴西工厂(2025年投产)覆盖南美;墨西哥工厂(规划中)通过USMCA免税进入美国;欧洲:匈牙利工厂(2026年投产)规避欧盟潜在关税,首款车型“海豚”定价较大众ID.3低15%。
技术对冲:
推出高端品牌“仰望”(U8越野车售价超100万元),以技术(易四方电机、应急浮水)突破价格天花板;自研车规芯片(IGBT)、固态电池(2025年试产),减少对美依赖。
2)上汽集团:借力海外品牌+本地化
MG品牌:利用英国血统规避贸易壁垒,2023年欧洲销量达24万辆(占中国电动车出口欧洲的40%)。
泰国基地:生产MG4电动车,出口澳大利亚、新西兰(关税仅5%)。
技术合作:与大众合资(奥迪采购上汽智己电动平台),换取欧盟市场准入。
3)长城汽车:聚焦新兴市场+燃油车红利
俄罗斯:2023年销量翻倍至15万辆(占俄进口车30%),哈弗H6成最畅销SUV。
东盟:泰国工厂生产欧拉好猫,利用东盟-澳大利亚自贸协定(AANZFTA)免税出口。
燃油车优势:在拉美、中东等地持续投放坦克300、炮皮卡,填补欧美车企电动化转型空白。
2.零部件企业:技术自主化与友岸外包
1)宁德时代:海外建厂+技术捆绑
德国工厂:供应宝马、奔驰,2024年产能达14GWh。
墨西哥工厂:与福特合资,通过USMCA免税供应美国市场。
技术绑定:推出“锂矿返利”计划(车企采购电池可获碳酸锂价格联动折扣),锁定特斯拉、理想等客户。
2)地平线(芯片):国产替代+生态联盟
征程芯片:替代英伟达Orin,已搭载于比亚迪、理想等车型(征程5算力128TOPS,价格仅为Orin的60%)。
开放生态:与大众合资(CARIAD中国),为欧洲车企提供“中国芯+欧洲软件”方案。
3)伯特利(线控底盘):并购整合+成本优势
收购万达汽车底盘:整合资源进军欧洲,线控制动产品(WCBS)成本较博世低30%。
墨西哥工厂:2024年投产,供应通用、斯特兰蒂斯北美订单。
三、总结与展望:从“中国制造”到“全球智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美国25%汽车零部件关税的实施,倒逼中国汽车产业链加速向“全球智造”转型。2025Q1数据显示,中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同比下降42%,但同期对欧盟出口增长28%,对东盟出口激增65%。技术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头部企业研发强度突破5%(CATL达5.8%,比亚迪5.2%),固态电池、车规芯片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供应链重构成效显著,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海外新建工厂数量同比增长120%,其中墨西哥、匈牙利和泰国成为主要投资目的地。
未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创新持续深化,预计2026年国产车规芯片自给率将提升至50%;二是全球化布局加速,RCEP区域产能占比有望突破40%;三是绿色智造升级,通过循环经济(电池回收率超95%)构建可持续竞争力。尽管短期承压,但通过“技术+全球化”双轮驱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有望在未来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