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前景广阔,国产机会颇多

工业自动化控制简称工控,主要通过电气手段、机械和软件组合等使制造过程和工厂生产实现自动化以及高效可控。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自动化智能化趋势十分明确,因此不少相关行业从中受益。近年来,全球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制造设备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每年都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2019年,全球工业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的行业价值达到168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5%。2020年受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全球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受到一定的冲击。而在中国,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同样呈上升态势,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390亿元增长至1865亿元。

行业主要以反馈系统、运动系统、控制系统为主

2019年,在全球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行业结构中,反馈系统、运动系统、驱动系统位居前三,分别占比23%、20%、19%。数据显示,2019年,三者的市场规模分别为386亿美元、336亿美元和319亿美元。

运动控制是现代制造业中的主要场景之一。而作为运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伺服系统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得到广泛应用。伺服下游主要是先进制造业,包括电子和半导体制造设备、机床、工业机器人、锂电池等。 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伺服系统市场规模达到121亿元,同比增长0.83%。

DCS是典型的控制系统形态,它在自动化控制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已成为现代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主要用于化工、石化和电力等行业。近年来,中国DCS市场的规模持续稳定增长,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87.43亿元,同比增长7.17%,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元。

作为一个大型制造业国家,我国工业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传统制造业升级需求明显。一方面,许多行业的生产环境不利于人工操作,具有危险性。用自动化代替手工的趋势将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使用自动化制造方法可以保证产品的统一性,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受国际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国内制造业不断扩展和巩固的背景下,工业控制行业实现快速增长。《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人口红利消失,自动化优势突显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人口红利开始消失,日本对自动化的需求明显增加。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1990年,日本工业机器人的销量迅速增长,从1980年的18239套增长至在1990年的67514套。

同样在国内,随着持续强劲的经济增长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劳动力成本上升。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90501元,比2018年增长9.81%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进一步提高了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制造业自动化代替人工的经济性更加凸显。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行业前景广阔

下游应用行业发展良好,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技术等新兴行业仍在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自动化市场需求逐渐回升。以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和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大大增加了超过全国指定规模的产业的附加成本。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其中,新能源汽车全年累计增长17.3%,工业机器人累计增长19.1%,集成电路累计增长16.2%。

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工业自动控制行业发展整体较快,国内企业结合本土优势、顺应潮流,逐渐提高是市场占有率,进口替代加速进行,2010年至2018年,国内工控行业的本土企业市场占有率已经从27.1%增长至35.7%,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国内品牌正在加速完成国产化,如汇川技术在伺服系统、变频器领域实现进口替代,但是不容否认是行业内部仍由外资企业主导。

全球工业自动控制行业格局较为稳定,以美国爱默生、瑞士ABB、德国西门子等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占据了全球主要市场。在国内,大多数工控企业早期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如汇川技术最早致力于变频器和电梯电机控制器;禾望电气以风电变流器起家等。经过在行业的多年耕耘,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经营上完成大量积累,生产线日益扩大,开始形成了综合性的大型工控企业,不仅引领行业的升级,而且促进我国智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

纵观全球,制造强国的发展和形成必然离不开优秀的工控巨头作为强大支撑,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以及国内需求的迫切性,国内制造业急需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国产工控品牌正迎来历史良机。


定制报告

商务联系

超越挑战,未来可行

我们提供更专业明智的市场报告,让您的商务决策锦上添花。